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谈VR(四)既然房子是方的,看到方形的人有什么奇怪的?——论元宇宙的感官风格 Home Web3 谈VR(四)既然房子是方的,看到方形的人有什么奇怪的?——论元宇宙的感官风格 Web3, 元宇宙, 技术 谈VR(四)既然房子是方的,看到方形的人有什么奇怪的?——论元宇宙的感官风格 2022年1月25日 VR, 元宇宙, 感觉, 技术, 环境, 空间, 虚拟现实 之前谈元宇宙的文章我就讲了,元宇宙不是“虚拟现实”,走在现实之上还是现实之下——这是两条相反的道路。

不过这两条路究竟多么不同,我说得还不太清楚。

有人把元宇宙的发展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感官维度的仿真、逼真、沉浸,社交维度的开放、共创、去中心化。这个分法我大体是同意的。

当然,首先我认为,元宇宙的发展更侧重于社交,特别是权力关系和经济关系。但我所强调的与“虚拟现实”相反的道路,不只是指优先侧重于在社交维度。即便单看感官维度上的发展,我认为也有两条道路。

所谓不同道路,并不只能停留在哲学家的头脑中,事实上它也可以成为元宇宙“建筑学”的实践纲领。一是“对现实进行虚拟”,二是“对虚拟进行现实化”。前者是我所说的传统VR的方向,而后者当然仍可以称作VR,但我更愿意说“超现实”(查尔默斯的《现实+》或许就是这个意思,但我没细看)。

当然,二者总有许多共通之处。这就好比第谷体系和哥白尼体系,在面对旧的托勒密体系的时候,这两种体系都是新的,但在二者互相比较时,究竟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还是太阳绕着地球转,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根本差异。第谷不愿意接受地球动起来之后将造成的(想象中的)“失重感”,于是坚持让地球不动。

今天,许多人也不愿意接受虚拟空间的所谓“失真感”,所以坚持让现实世界“不动”,让虚拟空间绕着现实世界转。

但更具革命性的道路是,压根不要在意所谓的“失真感”,乃至于,有意去追求这种“失真感”。

传统VR的常见误区是混同“沉浸感”和“逼真感”,事实上,让人沉浸的东西不一定逼真,逼真的东西不一定能让人沉浸。白纸黑字一部小说,就足以让人沉浸,而逼真的屠宰场多半让人吓跑。在谈VR(三)中我就提到:

比如说下棋,我其实并不希望手里的“马”变得毛茸茸的还会踹人,也并不希望移动“炮”时听到震耳欲聋的轰鸣,更不希望在兑子时小卒在那里飙血弄我一手。我只希望这些棋子就是简简单单的棋子,只呈现为一个容易辨别的抽象符号,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沉浸于博弈规则之中。

施加于各种感官上的逼真感并不总是令人沉浸的,相反,许多时候感官上的压缩和简化恰恰是沉浸的条件。沉浸于读书需要两耳不闻窗外事,沉浸于电影需要熄灯噤声,沉浸于下棋需要周围人观棋不语,沉浸于动画片需要暂时忘掉物理规律……沉浸感是一种截断感,在丰富的日常感知世界中截选出一片小天地,然后进入这个相对与外界隔绝的小宇宙去,这才能沉浸。

所以如果你把VR空间弄得无比逼真,和现实世界一样丰富,那么也并不能自动带来沉浸感。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生活时,仍然需要随时借助各种媒介,随时进入截断状态。所以我在谈VR(三)中把VR技术称作“母基”,在这个基础之上,VR世界之内还需要建筑出各种媒介,各种相对独立的小空间。

问题就是,这个作为“母基”的VR环境,一定要以现实世界中的感官体验为准吗?在我看来,当然大可不必。

之前谈元宇宙的文章,我是从技术史的角度来讲,从自然环境到农业环境到工业环境到信息环境这样一个不断嵌套的发展历程的。现在我们再从现象学技术哲学的视角来谈谈这一历程中的感知觉体验的变迁。

早年看到吴国盛老师在哪里说过,要分辨一个文化的现代化程度,看一看他们建筑的几何化程度就行了。原始文化里的建筑看起来很“自然”,山洞、草屋等等,建筑的形状完全是围绕材料打造的。而文明兴盛之后,建筑有了自己的规则,人们不再完全依从材料的特性,而是努力使材料来迎合人的审美。不过在前现代,除了金字塔等少数例外,大部分建筑也都是棱棱角角的。而到了工业时代,建筑遵循的核心原则既不是材料,也不是审美,而是“效率”。

不同的建筑风格是不同的空间观的反映。以亚里士多德的处所概念为代表,前现代的空间观念并不认为空间是一个独立实体,而是始终与事物粘连在一起的“环围”。而现代的空间观则以笛卡尔的坐标系为代表,空间脱离于事物而成为独立的实体,而且这一实体是各向同性、完全同质的。而到了后现代或者说信息世界,所对应空间观或许又将变化,或许数字空间是“拓扑”式的——重视节点和关联,而淡化长度或距离。

无论建筑背后反映的思想和文化变迁该如何理解,至少从表现上看,不同时代的生活环境的感官风格是非常不同的。

讨论VR时,我听到好几个人说过:“VR永远不能取代现实世界的感觉”。这里头对所谓的“现实世界”的执念我在之前谈元宇宙的文章中已经说过了,其实“现实世界”本来就不是单层的,我们所熟悉的其实是“工业时代的城市环境”。就这个意义上说,VR空间不能取代我们在工业城市的生活体验,我是绝对同意的,而且我认为VR技术根本不该朝着取代工业城市体验的方向发展。但这种“不能取代”,就好比在说,在城市中你的生活体验永远不能取代农村生活。你在城市里像鸟笼一样的逼仄的小方格子里头生活,怎么能体验到田园生活的鸟语花香呢?当然,另一方面,田园生活也取代不了原始丛林中的蛮荒体验,你脸朝黄土背朝天,怎么能体验到与野兽为邻的紧张刺激呢?

解蔽即遮蔽,每一种新环境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掩埋旧环境,新体验的营造与旧体验的失落往往是一体两面的事情。争辩VR能模拟现实还是不能模拟现实是无聊的,VR塑造的不是现实,而是超现实、新现实。

一个住惯茅草屋的人,入住一栋现代化钢筋水泥公寓,能习惯吗?当然是不能习惯的。甚至住惯了之后,也未必舒适,城市贫民窟里的居民不会觉得环境美好,甚至城市里的富人都希望在田园牧歌、沙滩阳光之类的环境中过日子。并不是城市环境带来了好的体验,所以人们趋之若鹜,相反,首先是人们聚集在城市,这才希望把城市环境建设得更舒服一些。

城市不是因为其环境接近田园而吸引人聚集的,而人们建设城市的理想,也不是让城市接近田园。这道理似乎非常简单,但是讨论“元宇宙”或“数字空间”时,很多人还是转不过这个弯来。

事实上,根本不需要VR技术,人们早已经聚集在数字空间了。我小时候用着56k的modem上网,我也沉浸其中了。根本不需要什么身临其境,什么4K8K、3D4D的感官效果。元宇宙不是数字空间的起点,而是在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在越来越多的时间聚集到数字空间之后,人们开始张罗着把这个地方建设得更完整、更丰富、更独立。

前些天Meta公布Horizon Worlds时,我看到网上有人吐槽其中的化身都没有下肢。其实玩过VR的人都知道,目前的VR就是头部和双手,没有下肢再也正常不过了。当然,增加一些定位装备,现在的VR设备也可以捕捉下肢动作,但是这种额外的定位器卖的并不好。关键是,为什么VR体验中,我们要有下肢?带下肢的化身有什么好处?在日常生活中,下肢是用来走路的,当然很重要,但是在VR空间中,瞬移而非步行才是主要的移动方式,目光所及之处我就可以瞬移过去,为什么需要腿脚呢?

现在的元宇宙地产项目,比如Sandbox,卖的地皮还是二维坐标下的方格,还有邻居、广场等概念,但如果到任何一块地方都可以通过瞬移,“临近”又有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元宇宙的地产仍然会有距离的概念,但这种距离是以节点的拓扑结构衡量的。

元宇宙的房子更不必是方形的,或者说,元宇宙的“房子”压根就不需要墙壁。房子的墙壁是为了遮风避雨的,在呼风唤雨却不怕淋雨的元宇宙中,为什么还需要墙壁和屋顶呢?在我看来,元宇宙中的“房子”无非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世界,对外的形象可以是一段字符,可以是一幅图片,可以是一个“世界泡泡”,点进去之后进入的不是一间被可见的、方形的墙壁四面包围的房间,而是一整个小世界。这个世界的大小和丰富程度也不是由土地资源决定的,而是由算力和带宽决定的。

元宇宙中的房子未必是方的,但人可以是方的。为什么不?

当然,理论上讲,如果可以无限制地捏造化身的形象,人当然还是喜欢人的形状的,这是刻在DNA里的。谁都把自己的化身捏成蒂法、D.VA,世界当然很美好。但问题是网络空间的带宽和算力是有限的。在单机游戏中你捏出100个蒂法也跑得动,但如果是成千上万人聚集同时在数字空间活动,而且每个人都想展示一个个性化的形象,那么人人都捏一个无比精细的3D模型是很困难的。不仅在今天的带宽和算力下难以支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恐怕都很难实现。

但为什么非得实现呢?首先,每个人可以在元宇宙中拥有无数个化身,我可以做一个非常精细的模型,用于两人世界或三五好友的私密空间,大家也愿意花时间预载并暂存我的模型以便流畅交流。但是在更公共的空间,可能就是顶着一个相对简易的模型招摇过市了。

为了节省带宽和算力,这个简易模型大有可能就是方形的,或者球形的。

在无形的房子里看到方形的人,有什么不对劲吗?你也许会感觉异样、不习惯,这种违和感就好比一个插满羽毛绘满纹身的部落人在一个方形的房间里看到一群西装笔挺头油锃亮的现代人,确实很违和,但真正违和的并不是房间里的人,而是刚刚进入这个房间还没有转变观念和习惯的那个人。

打赏 赞(2) 分享 相关文章: 元宇宙是超现实而不是虚拟现实: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 “元宇宙”(Metaverse)是去年的大热词,我也在微博、课堂和口头做了许多讨论,可惜没有一家媒体找我约稿,我就一直没有系统地写作。也许我可以考虑写成一篇学术论文,但我又总是犯懒。总之趁着这两天有点心思,先写一个随笔吧(我仍然会把这篇文章通过Opensea做成NFT,但在NFT版权共识并不成熟的时期仍然欢迎任何传统方式的转载)。 “元宇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名词,把它译成“元界”也别别扭扭的。但我 ……​ 谈VR(一)“沉迷”的意义 我们的读书会已经好几周没读书了,除了暂停之外,已经有两周变成游戏活动了,再这么下去读书会要变成游戏会了…… 上周我终于把VR布置好了,读书会只来了3个小伙伴,就正好变成VR体验活动了。 当然我们玩游戏不光是娱乐消遣,也是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必要实践,这可不是敷衍或玩笑。我理直气壮地申请用我的技术史科研经费来购买VR设备,也一定会确实产出相关的研究文本。关于游戏的意义,我接下来准备写一系列文章讨论,至 ……​ 谈VR(二)游戏体验阶段性小结 VR已经买来几个月了,总的来说,没白买,除了在读书会时而给同学们体验之外,我自己使用频率也不小,甚至每周有几天专门去清华玩VR,目的是锻炼身体,运动量真的很大,而且沉浸感很强,我可以连续1个多钟头在里面高强度运动。 当然,我也没有忘记玩VR至少有部分学术意义,所以玩过一段时间,是该写点小结了。 一、身体 1.眼睛 玩VR不伤眼,至少从体验上来说,眼睛并不累。看到有新闻说有人沉迷VR导致视力提升的, ……​ 谈VR(三)若干VR游戏体验及“声觉—触觉空间” 前些天和学生吃饭聊论文,又谈起虚拟现实相关问题,想起类似“系列”文章我一般都写到(一)或者(二)就暂停了,着实惭愧,于是在这里续上一篇。 之前写到谈VR(二),之后其实还有三篇和VR有关的,谈背板——Beat Saber现象学、AR眼镜与“缸中之脑”、VR能拯救沉迷于手机的我们吗?,但前两篇是以哲学问题为主,最后一篇是谈VR(一)的改写,所以现在这篇接着算成(三)是最合适的。 (二)中我们已经对V ……​ 从蜗牛壳到元宇宙——技术“器官”的进化论 几个月前录的一个讲座,今天发出来了,我在这里也把原始的逐字稿贴出来。这个讲座名义上是讨论《物种起源》的,主要是讲技术与进化,这方面其实当年的另一个讲座更加清楚:进化中的人与技术——技术也需“多样性保护区”。这次是加上了“元宇宙”。最近关于元宇宙的讲座也很多,不过基本观点没太超出之前贴在这里的系列文章,所以我也不另贴了。 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我2020年出版的《什么是技术》这本书里的思路的延续,我试图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技术通史》2021年秋季课程总结(问卷总结)历史意义还是现实意义——《科学:无尽的前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