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科技与垃圾竞速 Home 随笔 技术 科技与垃圾竞速 技术, 时评 科技与垃圾竞速 2019年7月6日 中国, 垃圾, 技术, 进步 发表于界面时评,标题改为“垃圾分类前传:抽水马桶与大粪之灾”,我这里还是用原题。
最近上海推行的垃圾分类吸引了全国人民的关注,再加上早前中国对洋垃圾说不,彰显出国家政府对于解决垃圾问题终于狠下决心。
针对垃圾分类,有人觉得不必在丢垃圾时费那么多心思,只要让垃圾回收者用心分辨不就好了吗?我们知道收破烂、收废品的这个行当历史悠久,在旧时代,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垃圾分拣和回收的工作,怎么到了现在科技更发达了,回收者的能力反而下降了呢?
关键在于,科技的发达不只体现在处理垃圾的技术方面,更体现在生产垃圾的速度方面。每一样新科技都在产生越来越多的新垃圾,比如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越快,电子垃圾产生速度就越快;数字化办公非但没有减少纸张使用,反而大大增加了印刷品的泛滥;共享单车产生大量废弃单车;网络购物和外卖行业产生大量包装盒和包装袋……
我们在享受技术的高速迭代的同时,生产垃圾的速度也在不断提升,垃圾的种类也花样翻新。相比之下,我们回收处理垃圾的技术,迭代得极为缓慢。
从根本上讲,我们现在处理垃圾的方式,和数千年前没有根本区别,除了回收之外,无非是焚烧和填埋而已。而相比古代垃圾,现代垃圾有更多有毒物质和不可降解的物质,使得焚烧和填埋也变得更加困难。如果说垃圾回收技术方面也有不断的进步的话,也只是能勉强抵消新技术带来的新麻烦罢了。
许多人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因为科技总是日益进步,所以我们相信现在难以处理的垃圾,先放着不管,以后总能解决的。但至少迄今为止的技术史证明了,这种乐观愿望是靠不住的。
首先,前面已经说到,新技术总是在生产新垃圾,哪怕技术的发展会部分解决老的垃圾问题,但总会造成新的问题,而鉴于技术进步的指数型增长的加速度,新问题往往总要多于老问题;
其次,产生垃圾和回收垃圾这两个过程并不是对称、可逆的镜像关系,泼出去的水很难收回来,汤锅里的老鼠屎很难被消除,海洋深处的塑料也很难再收回来。这种不对称性是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决定的自然规律,非人力所能抗衡,因此,处理垃圾总是比产生垃圾更难。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即便垃圾能够得到“解决”,关键是解决的速度能否跟得上生产的速度?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粪便,这可能是最古老的一种垃圾,人类在文明之初就必然面临处理粪便的问题。而粪便也的确是可回收的,几千年前的先民就已经有成熟的回收利用技术,那就是通过堆肥转化为肥料,成为农田的养料。再之后,堆肥过程中的副产品,沼气也被开发利用。于是粪便一度不是垃圾,而是有用的资源。
但到了工业时代,人类突然又处理不了粪便了。在19世纪的伦敦,人们遭受到粪便的反扑,1858年7、8月份,泰晤士河爆发了“大恶臭”(The Great Stink)事件,全城濒于瘫痪,议会为了解决恶臭而召开的会议也因为太臭而不得不中途停止。而在此之前,伦敦就已经爆发了多次大规模霍乱,
何以至此呢?大背景是工业化推进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而导火索则是一项新技术:抽水马桶的发明。自从在1851第一届世博会上闪亮登场之后,抽水马桶迅速普及。但抽水马桶让厕所洁净的同时,却大大增加了污水的量,被大量水稀释的粪便迅速填满了有限的化粪池,满溢的粪水只能向河流排放,造成了环境的迅速恶化。
当然,“大恶臭”终于让英国政府痛下决心,推动下水道工程的建设。但解决办法无非也就是把污水集中起来向更加下游排放。最后下游直到入海口的城市都受不了时,处理污水的办法就变成了向远洋倾倒或者找个无人岛去填埋。至今也不过如此,大不了就是在脱水的技术方面略有提高。
那么,为什么粪便这种明明有技术去回收,甚至有经济效益的东西,也泛滥成灾了呢?因为这不是一个定性的“能否回收”问题,而是一个“速度”的问题。在市中心产生的粪便并不是立刻就能够变成农田中的肥料,首先需要较长的时间的堆肥过程,然后还需要花时间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运输,最终才可能派上用场。但市民等不及、农民也等不及、资本家更等不及。于是,即便当有些农村依旧把粪便看作紧缺资源的时候,另一些城市已经把它看作大麻烦了。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哪怕我们的科技已经能把所有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统统都变成“可回收物”,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垃圾的麻烦。因为回收的速度总是跟不上生产的速度,甚至随着垃圾生产的加速,填埋的速度都未必能追得上来。
泰晤士河是有限的,日积月累的排污总会酝酿灾难。而整个地球也是有限的,我们不知道全球范围的“大恶臭”或“大雾霾”何时到来,到时候人类还有没有补救的时间。
因此,垃圾分类从源头做起,在丢垃圾之前就开始做,这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要和垃圾的积累比拼速度。显然,在把一坨东西丢进汤里之前,就把老鼠屎摘出来,远远要比等老鼠屎化在汤里之后再去分拆更加省时省力。
就整个科技的发展而言或许也该如此,源头控制总是要比事后处理更有效。我们能否做到在每一项新技术被投放市场之前,就预先完成相应的垃圾回收机制呢?如果某一技术将会产生现在难以妥善处理的垃圾问题,那么我们就不该急于释放它。直到我们有把握处理伴随而来的新垃圾,我们才允许一门新技术投向市场,这样好不好呢?
这样一来,科技发展的速度也许会受到限制,但这是唯一能够让垃圾处理的速度与垃圾生产的速度相平衡的办法。
关键问题,就还是“速度”——我们已经难以接受发展速度的减慢了。习惯于“超前消费”的市民们不能接受,习惯于“抢占先机”的资本家也不能接受,习惯于引领世界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也不能接受。
但是为了人类的未来,有些事情不愿意接受也不得不接受。好比说行政法规将会制裁拒绝垃圾分类的市民,自然法则也将制裁肆意发展的人类。
1845年,一条被粪便淤塞的泰晤士河支流被填平,成为“下水道” 打赏 赞 分享 相关文章: 谈山寨:关于后发优势 最近号称“消费降级”的拼多多上市,惹来颇多争议,我也在微博上说了几嘴。 不是任何有市场需求的事情都值得做,比如城里人同样很难理解的是,中国普遍存在抛弃女婴买卖人口等民俗,那该不该出个倒卖人口的app来服务他们?如果这个app大受欢迎是不是应该教育那些大跌眼镜的城里人你们不懂中国?放屁!谁都知道底层人民对假货和童养媳有需求,拼多多不是更懂而是更不要脸。 让我愤怒的是一个假货平台能够堂而皇之 …… “基础科学”何种意义上是“卡脖子”之因? 之前的那个采访稿,我贴的“原稿”其实也不是原始稿,“基础理论研究”的部分是在记者的提示之下才加上的。我本人对于“卡脖子的原因是基础研究薄弱”这个命题,其实是持有保留意见的。 当然, 我愿意部分支持这一说法,首先是因为这种“鼓励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辩论”的官方提法确实难得。其次,在一定的意义上,这种提法是对的。 但我们看到了许多完全错误的倾向,比如有人觉得要挣脱以“芯片”为代表的当下困境,就应该去大 …… 高速是好事吗? 坐动车回上海了,和以前一样的D31。但时间已经改了,从中午11点多出发变成早上8点多出发,速度也提高了一些,每站停留的时间多了不少,到达的站点也都改变了,基本上都改到高铁的新站点去了。要不是昨天某人想起来检查一下,我还没有发现这些变化,差点就错过火车了。 关于动车追尾事件,我不想多说什么。当然,如果说因为这件事情就对这个国家绝望了,那么早就该绝望了。在我看来,特别是从事后公众的反应和舆论的动作看来 …… 博士后研究计划(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的“垃圾”史) 我正在申请去北师大跟田松老师做博士后。这个机缘还是很难得的,希望能够如愿吧。早在本科初期,我就读了田老师的书,比如《永动机与哥德巴赫猜想》 、《堂吉诃德的长矛》,田老师也算是我在科学哲学方面的启蒙者之一。当然在观点和风格方面我和田老师的分歧很多,所以后来基本上多是批评为主,不过田老师洒脱的性格和开放的心态还是很让人仰慕的,和他交流也非常痛快。这次有机会去帮他做博士后,我也不想只是建立一个名义上关系 …… 为什么说创新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科技史视域下的创新概念解析 这篇是清华校内的约稿,副标题是建议主题,主标题是我定的。发表时略有删减(主要是删了几个例子,无关大局),一些语句加了着重号(我搬回来了) 我们现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似乎无所不在,所有人都崇尚创新、追求创新。 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行业、企业的层面,“创新”确实是非常重要事情,也确实值得万众关注。但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仔细追究“创新”这一概念的意义,避免“创新”沦为一种口号,成为互相吹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随轩正在搬家“技术通史”(第二年)课程总结 One comment 豆奶哥哥4年 ago 垃圾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拉长了垃圾产生的时间,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垃圾产生的速度 。
REPLY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