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 Home 随笔 技术 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 技术 媒介与“知识”的外在化 2010年11月15日 印刷, 媒介, 德性, 知识, 自然史 回应网友问题:知识为什么会从“德性”变成了“力量”。有没有可能从媒介的角度来揭示这一转变的根源? 这个问题好~ 还真是可以从媒介角度来揭示的。
知识之显示的媒介,大致来说,从口语时代,到抄本,最后到印刷书。那么口语时代,显示知识的唯一或主要的途径就是言说,在演讲或争辩活动中知识得到显示。在这种情况下,可想而知,知识的显示总是关系着某些具体的个人,在交流和聆听的过程中,知识作为他身上展现出来的卓越品质展露出来。当你看到知识的显示时,你必定总是看到某个智慧的人在显示自己的卓越。这样想来,知识自然就会显示为美德,
而书面文字的日益推广则改变了这种情况。只有通过书面文字的传播,人们才可以在不面对任何具体的人格的情况下,面对独立的“知识本身”。这个时候“知识”的含义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知识不再意味着智者的卓越品性,而是意味着某些语句的集合,意味着一系列的“主张”。这些“主张”逐渐具备了超语境、超人格的特性,人们面对语句的时候不再依赖于具体的语境和人格的展示,而是可以直接面对完全中性的命题。
当然,从口语到书面文化的转折是需要逐渐适应的。因此我们看到最初的书面著作仍保留着口语的特征,或对话体以呈现争辩的语境,或独白体以模拟演说的气氛。“客观”的语气尚没有形成。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抄本文化始终不足以完成知识的中性化,抄本仍然是还原语境的媒介。在印刷术之前,手抄本没有页码,更不会有目录索引,甚至多半没有书名。抄本的意义是用来阅读的,如果不去阅读,光是拥有一本没有目录没有标题的抄本,你还是啥都没有,如果你想要“拥有知识”,你还是必须亲自去学习和阅读,必须把知识内化于自己之中,拥有知识仍然等同于提升自己的内在品质。
而印刷书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情况,一方面书籍的大量发行使得获取书籍的速度可以超过阅读的速度,普通的识字者都可能收藏一架子书;同时标准化的印刷使得目录、索引、条目成为可能。这样一来,一种完全“外在”的“知识”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我可以买一套知识手册或百科全书,放在我的架子上。不需要去聆听和阅读,不需要提升自己,而只需要充实我的书架,我就能够“拥有知识”了。我不需要把“知识”化为我自己的内在涵养,只要靠临时的检索翻阅,就可以成为博识之人。因此,普林尼式的《自然史》最先在印刷书的时代流行起来——百科全书提供的是这样的“实用知识”,你根本不用通读和牢记每一个词条,而只要买一册书摆在架子上,就可以随时“取用”。知识的实用化是伴随着知识的客体化、标准化和量产化而来的。在古代文化中,知识只能是内在于人的,是通过人而显示的,而在印刷文化中,知识开始成为外在于人的、被人随时取用的东西。
2010年11月15日
打赏 赞 分享 相关文章: 印刷术、自然史和现代科学的诞生 引论 本文试图提示出标题中三样事物之间的某种关联——印刷术的发明、自然史的复兴和现代科学的诞生这三桩事情有何关系?它们是否有着某种深刻的关联,以至于要理解现代科学乃至“现代性”的本质,我们必须着手追究印刷术的影响? 这三桩事情中,印刷术在欧洲出现的年代最为明确:1440年代德国美因兹的古登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无论中国的印刷术是否间接影响了古登堡的发明,但现代欧洲的印刷时代从15世纪中叶算起,这是毫 …… 知识即链接 之前说到“现象学教育学”,又让我回想起去年提到的尚未写出的文章“知识即链接”。为什么我这个正要开始写“媒介存在论”博士论文的人,突然之间还不务正业地要搞“教育学”?是我转移方向了吗?当然不是的。转向教育问题一方面是我关注尼尔·波斯曼的需要(他本质上是个教育学家),另一方面也是我长期关心的问题。教育问题事实上涉及整个哲学的问题,从知识论到伦理学,从科学史到技术哲学,都汇聚于“教育—学习”的问题之下。 …… 关于媒介存在论的补充 海拉尔现象学科技哲学结束了,旅程算是比较愉快的,我还得写会议记录,头疼中……在回顾诸篇论文和各种行程之前先就我自己的文章做一些补充吧。 文章中本来是用眼镜为例说明把媒介作为媒介的反思方法,在吴老师课上报告时就有多人提出疑问,于是我再补了一个键盘的例子和一段说明,而我在现场举的例子是手边的麦克风——麦克风被运用的时候是被通过的,我通过麦克风讲话,听众听的是我说的话而不注意麦克风,而修理麦克风时我不通 …… 话说网络时代的“版权” VeryCD被转型,音乐频道不再提供下载链接。为什么呢?因为“版权”。 显然,“版权”(Copyright)是最典型的印刷时代的概念。那么在网络时代,版权的意义是什么? 我新近为博客新站添加了版权声明,这里也算是多做一些解释吧。 互联网和数码技术的兴起使得版权问题日益突显,版权的“保护”越来越困难。作品复制和传播变得越来越便捷,一旦作品被发布出去,再要控制住它的“copy”就非常困难了——无论是文 …… 数学、教育与机械 今天讨论课听东林师兄报告,感觉甚妙,我以前的一些零星的想法更加明朗起来。 东林师兄讲的是古希腊几何学的“作图”概念,他提到,古希腊人的几何作图不能以康德意义上的“构造”来理解,作图的意义并不是提供一种“存在论证明”。作图是出于教学传授的目的,“证明”的原意也是一种展示,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某物的过程。“几何作图、几何知识与phronesis(实践知识,即根据目的恰当地选取手段的知识)关联而不是与poi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博客的“卖身契”生命伦理学与法制建设——张大庆讲座感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