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艺术、媒介与间隙中的意义空间 Home 随笔 技术 艺术、媒介与间隙中的意义空间 技术 艺术、媒介与间隙中的意义空间 2011年4月23日 媒介, 意义, 界面, 空间, 艺术, 诗歌 今天读书会提到艺术和技术的问题,我曾经也有一些相关的说法,例如海拉尔会议之游记中关于吴彤老师论文的评论:

在西方传统的油画中,虽然在绘画过程中要用画笔精雕细琢,但在完成的图画中是看不见“画笔”的,图画中呈现的就是描绘的对象,只有到晚近的抽象画或印象派中才开始在画布上留下画笔的“印记”。而中国水墨画却大量运用笔触,“如张彦远认为,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画笔不单是绘画的手段,而且也融入为作品的一部分了。祥龙大师提起了中国的书法,在这里可以与绘画放在一起来看。书法是更典型的“笔触”之艺术。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种艺术,也是在于汉字并不是直接地,毫无余地地指向语音,而是留有某种回旋空间,从中开辟出某种意义境遇。在我看来,汉字之特色也正如毛笔之特点,不是像西方那样,文字隐蔽自身而径直指向语音,或画笔隐蔽自身而径直呈现对象,中国的画笔并不能完全清晰确凿地呈现对象,作为媒介,它们是半透明的,而模糊之处就是它呈现自身的余地,在这种作为媒介的“痕迹”而显示自身的方式中,就开辟出新的意义空间,而艺术家们总是善于捕捉这些间隙中的意蕴。

在这里再专门来说一说。

海德格尔所强调的艺术或“诗”,显然并不是在风雅和浪漫的意义上的问题,而是有着非常基本的存在论地位。技术是真理的发生方式,技术是去蔽,而艺术则是源始的技术形式。在这里艺术和技术究竟是什么关系呢?艺术何以为艺术?诗何以为诗?

在之前的“网络存在论——我对网络媒介的体验报告”一文中我点出了“界面”的概念,其实这就是一种“间隙”,在我尚未贴出来的修改稿中添加了一段:

任何媒介在通达并展现它的内容或对象的同时,其自身也往往会呈现出某种间隙,在其中可能开辟出新的意义空间来。例如书写一方面是为了传递语词的中介手段,但如果人们不只是关注书写所呈现的语词的意义,而是逗留于书写活动本身,那么“书法”这一新的意义空间就被开辟了出来。“语言”所开启的空间更为丰富,以至于人们几乎忘了语词的本来意义是在现实世界之中传达意愿,而只在那个抽象世界或理念世界中安置语词的意义了。

任何一种技术(媒介)都不会是完全透明的,我们在透过媒介进行操作或获得呈现的时候,总会在这个居间处遇到某些阻滞,于是我们偶尔可以逗留于这个间隙之中,忽略了原本的“内容”而在这个“界面”或者间隙空间中开辟出新的意义和意象。某些间隙空间可能会变得非常巨大,拥有复杂的层次和结构,在其中还会出现更多的间隙。整个意义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这样一种间隙空间互相嵌套的整体。整个世界可以看作是“此在”的“环境”,也就是此在通向他自身的媒介。

当一个意义空间被这样开辟出来时,首先揭示出这些意义的,正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艺术”活动。书法是一种艺术,修辞是一种艺术,学术也是一种艺术。我走路,从一地走到另一地,行走活动只是我通向目的地的媒介,而如果我不再是关注目的地,而是逗留于行走活动本身,那么最单纯的行走活动也会变成展示艺术或形体艺术。

这样我们也可以重新来诠释媒介环境学派关于“媒介即环境”的提法以及“新媒介让旧媒介成为艺术品”的意义。为什么旧媒介会变成艺术品?这是因为原本媒介总是被其“内容”喧宾夺主。一个青铜器皿在当时更多地只是作为一个容器而被看待,人们用它来盛酒盛米,它始终被“内容”充填着。而一旦旧的媒介过时了,它用来呈现内容的原本使命就失去了,它被“抽空”了,如此一来,它作为“意境”的存在就凸显了出来,人们的注意力不再被内容吸引住,而是可以逗留于这个抽空了的意义空间之内,艺术品的艺术性这才很容易地呈现出来了。康德把艺术定义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这里我们不妨说艺术的本质在于“无内容的媒介性”。

2011年4月23日

打赏 赞 分享 相关文章: 从技术代码到德性伦理学:Table或Div?——从铁道部订票网站说起 铁道部终于推出了网上订票系统,就这一点还是值得鼓励的。当然把网上订票的预售期提前两天这一做法值得商榷,这对于农民工等缺乏上网条件的弱势群体来说不太公平。 我已经在这个网站订了三次车票了(前两次是去冬至会议的来回),每次订票都遇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冬至会议完全还在车票淡季的时候也碰到了数次网络故障,显然这种故障并不完全是访客太多的缘故,网站本身的设计可能也存在问题。 当然我无法知道这个订票网站后台 ……​ 为什么说诺基亚会成为下一个柯达 柯达申请破产保护了,虽然还没有真正破产,还希望东山再起,不过机会恐怕不大了。 诺基亚的情况与柯达有些类似,都曾是称霸市场的百年老店,也都因为成功的包袱而败于自己开发出来的新兴技术之下。柯达并不是没有尝试适应新潮流,但是并未成功,而诺基亚正在押宝Windows Phone,期待着在微软的提携下绝地翻身。 自行阉割了其它可能性而把命运赌在WP之上,有没有可能挽救诺记的命运呢?在我看来,不可能。道理和柯 ……​ 网络存在论——我对网络媒介的体验报告 本文将追问“网络”的存在及其意义,那么,“网络”是什么?现在,“网络”一词通常特指“互联网”或“因特网”这一新兴的电子媒介。当然,“网络”并不是一个新词,它总是被用来指称某种分环勾连的关联整体,例如“铁路网”、“关系网”等等。 而“互联网”一词,并不是指“具有互联性的网”这样的同义反复,而是指网络与网络之间的互联,又称“网际网络”,形成一个整体的全球网络。不过如果我们可以不顾“因特网”的词源而重新 ……​ “用具与礼器” 前几天听李猛老师的讲座。说实话,讲座内容比较隔靴搔痒,或者说他只是把那痒处揭示了出来,接着就全靠咱们自己去挠了。讲座的启发性完全凝聚在其标题之内,我们做技术现象学的,不用去听讲座,把这个标题反复念几遍就够了。 “用具与礼器——形而上学的中国检讨” 首先我们知道,以海德格尔为首的西方技术哲学家对古希腊以来的整个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一番“检讨& ……​ 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 众所周知,“技术”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对现代性的反思和后现代思潮的展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技术哲学”指引了方向,海德格尔更被追认为“技术哲学家”的典范。 然而海德格尔的这一典型形象,常常被描绘为一个守旧的反抗者,是悲观主义的或浪漫主义的,据说他否定了“人的主体性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SCI与学术公平和分析哲学的三个元分歧 8 Comments 井琪12年 ago 已阅读

REPLY StevenLom4年 ago 老师,这里有一个疑问,媒介环境学好像并不能解释,作为一个容器的青铜器皿的“形式”本身何以被铸造(因为人们当时就是只把它当容器啊);还是说只有当人们专注于青铜器皿本身时(所谓的在手状态?)青铜器皿的“形式”才有可能被铸造,这时青铜器皿才成为一件艺术品?

REPLY 古雴4年 ago 麦克卢汉有一个比喻,说媒介的“内容”就好比小偷手里的鲜嫩的肉,小偷用它吸引看门狗的注意力,从而悄然进入房间(进入生活世界)。青铜容器的“形式”当然早就形成了,正是这种形式,影响到一整个“青铜时代”的生活形态和艺术风格。但是,活在“青铜时代”的人很少能清晰意识到所谓青铜时代的特征,因为“那块肉”太香了,他们拿到一件青铜器,就关注实际用它装什么东西,注意力聚焦于其内容,因而很少去反省青铜器的“形式”。到了新的时代,人们不那么关心青铜器的内容,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形式上,无论是它的文化特质还是艺术风格。

REPLY StevenLom4年 ago 那老师按照您的意思,青铜器皿的“形式”被创作时,青铜器皿并没有被当做一件艺术品来看待,而恰恰是其功能“过时”之时,其才被当做艺术品来看待吗?这样艺术的创作活动岂不是不自觉的了吗?这和我们惯常理解的绘画,作曲等等艺术活动的特征很不一样啊?

REPLY 古雴4年 ago 艺术作品当然可能自觉可能不自觉,画家能自觉创作艺术品并不等于艺术品必须被自觉创造啊。你自觉地想要造一个艺术品,比如雕塑,然后这个雕塑也可以被当作凶器去砸人,不是因为创作者并没有自觉想造凶器,作品就不能被当作凶器了呀。我不知道你纠结在哪里。另外,拿绘画来讲,把绘画明确看作一种自觉的“艺术活动”的,其实也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原始人画个壁画,未必自觉想到了什么我在搞艺术创作之类的事情,但对他来说的涂鸦,我们现在也理解为艺术了。艺术活动的专业化,首先就是形式与功能相分离的结果,因此在摄影术出现之前,其实“画家”基本上仍是“画匠”,哪怕是文艺复兴时的绘画大师,也是归属于匠人协会。这不是说他们的作品缺少艺术性,而是因为仍然有很多人从功能性的角度去评估它们。我不知道你所谓的“惯常理解的艺术活动”是什么理解,但这种理解本身也是时代的产物。

StevenLom4年 ago 感谢老师能够如此耐心地解答我愚钝的问题,呵呵。其实我只是惊异于在不自觉(?)的状况下,古人的青铜器居然就能够有如此丰富的“形式”。这些“形式”在当时难道不是一定具有某种外在的功能目的的吗?现在被追认为的这些艺术形式居然都是寓于功能之中的,那么每种艺术形式都一定是从功能中分离出来的吗?如果是的话,艺术形式不就是次生的了吗?因为媒介环境学要设立两个媒介,一个新一个旧,然后才去论证新的让旧的具有艺术性,那要是媒介不更新呢?难道我们就可以说此时媒介没有艺术性了?即使是,那么这也并不能否定人此时就没有艺术感,艺术冲动。用媒介环境学来解释艺术品的起源好像并不彻底,或者换句话说媒介环境学能够提供一个外在解释,比如摄影让绘画成为艺术,铁路运输让骑马具有诗意,火器让射箭成为体育运动,但是好像不能提供一个内在解释,即人的艺术感,艺术冲动何以可能?因为实际上好像并不是只有技术物演变为艺术物这一条单行线,比如烟花成为火药,宝石成为货币,而且您也写到了“而艺术则是源始的技术形式”。请问您怎么看这种矛盾的现象?

REPLY 古雴4年 ago 你为什么一定要这么非此即彼地思考问题呢?所谓“新媒介让旧媒介成为艺术品”,并不是说“唯有新媒介才能让旧媒介成为艺术品”,更不是说“唯有新媒介才能让旧媒介具有艺术性”。你非要以这种极端强化的态度来阅读,那就没法子聊了呀……你再仔细读读我的文字啊,不要用你想象出来的逻辑来跟我讨论啊……

我说道:“任何媒介在通达并展现它的内容或对象的同时,其自身也往往会呈现出某种间隙,在其中可能开辟出新的意义空间来……任何一种技术(媒介)都不会是完全透明的,……当一个意义空间被这样开辟出来时,首先揭示出这些意义的,正是我们一般所谓的‘艺术’活动”

注意看我的说法,首先,因为对任何技术来说,它的“功能”都不是恰恰好不多不少地得到满足的,任何技术在指向其“内容”之余,总有意义空间。而逗留于这些额外的意义空间的活动,是任何技术活动都可能蕴含着的。

但很多时候虽然蕴含着额外的意义空间,但人们没有充分自觉,所以我说“首先揭示……”的,是“一般所谓的”,“艺术”活动。要注意,这不是说“只有”艺术才能揭示,我只是说首先与通常被归为艺术,但其他人或其他活动也完全可能揭示出这些意义空间。

既然任何技术都可能蕴含着额外的意义空间,那么我们这里所谈的这种被归为“艺术”的活动,当然是源始的。只是因为人们聚焦于“内容”时,往往不凸显出来,而要等“内容”过时之后才凸显出来——再次提醒你,我说内容往往遮蔽形式,但没有说在新媒介取代旧媒介之前,额外的意义维度就不可能凸显,更没有说不可能显示,你不能把“往往”读成“必定”。

比如说我文中提到的“例如书写一方面是为了传递语词的中介手段,但如果人们不只是关注书写所呈现的语词的意义,而是逗留于书写活动本身,那么“书法”这一新的意义空间就被开辟了出来。”——要注意,中国书法的艺术维度,显然并不是在书写这一技术过时之后才凸显出来的,书法家古已有之,所谓的艺术冲动,当然是在人们最初拿起毛笔的时候就萌生了,而不是要等到印刷取代笔墨之后才能出现。而我费力半天想说的,恰恰就是这种所谓艺术冲动的源始性。

所谓矛盾的现象,我认为主要是你阅读理解的偏差。你不要略过我文字中的“更多地”、“很容易”之类的词汇,更不要擅自把“必然”之类的词加入我的观点。

REPLY StevenLom4年 ago 抱歉,老师,可能是我太钻牛角尖了,让您耽误时间了。

REPLY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