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两腿之间的技术思想史 Home 随笔 技术 两腿之间的技术思想史 技术 两腿之间的技术思想史 2012年3月15日 媒介, 技术, 现象学, 编史, 莱文森, 黑格尔 今天讨论班我讲莱文森的论文,论文虽短,讨论得挺多,最后只剩二十分钟读书,倒是意料之外。

关于莱文森的正面意义,我在论文中的确是写得太暧昧,或者说写得太假了,我自己都说着心虚……不过莱文森真正称得上有一种正面意义的理论元素,确实是我在论文中提到了,以及我在开讲时最先扯到的,他的这样一种未自觉的“黑格尔主义”的思路。

我首先提到吴老师的“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科学思想史,一条是科学哲学(实质上已经替换为技术哲学)。作为吴老师的亲传弟子,我要把这两条腿一并继承下来。但是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两条腿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说我只是一条腿跳累了换另一条腿跳跳,那么就称不上两条腿走路,而还是一条腿蹦跶。这两腿之间还需要一个枢轴,以便让这两条腿的前行能够互相牵动和默契配合。当然,再往上说还需要有躯干和灵魂,例如现象学哲学,现代性问题的关切,这些是躯干之上的事情,我现在要找一个将将在“两腿之间”的联通者,它既处于技术哲学的根部,也处于科学思想史的根部。而我找到的这个东西,简单地说,就叫做“技术思想史”。

在博士论文开题计划中我就提到,我要把媒介环境学阐发成一种技术史纲领。那么这种史学纲领应当接续到哪条传统之上呢?在我看来,应该要承接在柯瓦雷的思想史纲领之后。而柯瓦雷的思想史纲领,其实背后有一个黑格尔式的信念在支撑(当然在柯瓦雷那里这条黑格尔主义的线索是明的、自觉的),即“思想自己滚动”,在实际的人类历史背后,有某种内在的逻辑,思想自我展开、自己生成自己……因此说思想史大致上可以称作为“内史”的进路。

技术哲学或者我所谓的媒介存在论已经要打透传统意义上的“内—外”之别。当然这种打透并不是打碎,而是说内外之间的界限并不是一堵固定的、现成的、不可撼动的墙壁,而是某种变动的、生成性的、可透过的“媒介”。如此一来,当我们再要去考察思想的“内在逻辑”时,情况就有所不同了。“思想”的疆域不再局限于那些由现成的铅字所组成的抽象世界,而是由媒介技术所界定的某种意向空间。如此一来,我们之所以谈技术史,决不是在默顿的社会史的意义上,为思想史引入了一个“外部”的影响参数,这个技术既不是内也不是外,而是内外之间的媒介,是内之外化和外之内化之枢机。

媒介环境学的前辈们已经在这种历史上作出了许多探索,比如哈弗洛克的柏拉图导引,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研究,爱森斯坦的印刷史研究等等,这些历史研究都触及到科学或知识的历史,但显然不是默顿意义上的“外史”。

而莱文森虽然没有对他理论中的黑格尔主义倾向有足够的自觉,但他无疑是最自信和最直白地把这种黑格尔式的信念表达出来的媒介史家。如果用黑格尔式的“正、反、合”来翻译莱文森的“精神、物质、技术”,莱文森的技术史观就显得不那么不值一提,而是值得仔细掂量了。

我个人觉得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某种忽悠人的空话,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学说不值得重视。对于黑格尔主义本身,我们可能也需要作一番“正—反—合”的超越。

打赏 赞 分享 相关文章: 关于意向历史与实际历史的讨论 最近博客更新几近停滞,主要是有三座大山压着,一是讨论班论文(兼作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的投稿以及博士论文导言的部分内容;,二是整理博客文章出书的计划(《科学文化史话》);三是用WordPress搭建即将重启的科史哲中心网站。这几件事可能都将在一周内搞完。 常年不更新已经导致我博客的PR评级降低了……今天为庆祝生日,先把最近的一些讨论发出来凑个数吧~ 这些讨论缘起晋世翔的论文“现象学视角下的科学思想史编 ……​ 技术通史论纲 技术通史论纲 胡翌霖 一、西方技术史研究综述 在英语世界,技术史作为一门学科建制,大约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其标志是鸿篇巨著牛津版《技术史》的出版(第1至5卷出版于1954-1958年,后两卷于1978年出版,第8卷总索引在1984年完成)。以及美国“技术史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SHOT)的成立(1958年)及其会刊《技术与文 ……​ 沈阳—本溪会议游记(沈阳篇) 一年一度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又胜利闭幕了,今年是由东北大学主办,在9月24日到28日的沈阳和本溪召开。 在2013年的庐山会议游记中,我说道: 从2009年去南宁参加第三届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至今,我已连续参加了五届会议,除了南宁只写了个“杂叙”外,之后的海拉尔、养马岛和广州都写了完整的会议吐嘈,已成骑虎难下之局,这次也还是要写一篇,至少在我尚未毕业期间坚持这一传统吧~ 结果去年我博士毕业了,这一传 ……​ 说镜子(一):界面的构建 之前写过说垃圾(一)和说城市(一),这架势是系列文章,然而写完了(一)就没后文了,自己想想也是惭愧,其实说垃圾二、三的题目都想好了——“经济与金融”、“座架与缺席”,但一直就没动笔(你打我呀)…… 总之我的拖延症似乎已经到了晚期,得想办法救治了。治疗拖延症关键在于加强行动力,尽量在想到做啥的时候立马就上手做。所以,嘛,再开个(一)吧…… “镜子”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对象,之前我也经常讨论所谓 ……​ 刀真的要飞起来切人了:人工智能与技术意向性问题 这是接着上一篇文章的补充。我本想把“技术意向性“作为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最后知难而退地放弃了,但毕竟酝酿了许久,总还是想说上几句想法。 7年前在南宁我第一次参加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当时有一个环节印象很深,我在当年的记录里也写到了: 吴老师谈论“技术中的意向性结构”,而靳老师不同意这样使用术语,他认为只有人才有意向性,而一把刀不会“自己飞起来切人”,因此只能说它体现了人的意向性,而不能说它本身拥有意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期刊在何处保守?——投稿小记“自然的看”的媒介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