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玩具、镜子与艺术(讨论班感想和预告) Home 随笔 技术 玩具、镜子与艺术(讨论班感想和预告) 技术 玩具、镜子与艺术(讨论班感想和预告) 2013年9月24日 上手, 技术, 玩具, 现象学, 界面, 自我, 镜像 今天的讨论班除了原定的哲然报告之外,井琪又自告奋勇做了一个报告,评论吴宁宁“汉森的镜子”。由于我也在庐山会议游记中就吴宁宁的研究做了一些发挥,所以我也把我的发挥一并放到讨论班去讨论了。
井琪的讨论越来越有进步,我以前总批评他黑话太多,但已经逐渐地改观不少,这次我批评他把“汉森的镜子”讲得过于玄了,这是针对具体观点而言的,就整体的文风来说还是流畅了不少的~
吴宁宁的立场则比我想象得更保守一些,她仍然强调镜子这一种具体技术的特殊性,例如镜像实验确实显示出儿童面对镜子的反应有许多独特的发展阶段,以及一些研究表明从小未接触镜子的人(例如非洲部落)和成长中接触镜子的西方人在许多观念上都有明显差别。
当然,我也承认镜子是一种特殊的技术,这就好比任何一种技术都有其特殊性,文字、印刷术、时钟等等都很特殊。而在拥有某一技术的文化环境下成长的人与没有遭遇这一技术的人自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我认为,既然要强调镜子作为“原技术”,那就不只是停留于镜子这一技术的特异之处,而是意味着镜子的“原型”地位,也就是说一切技术都在一定意义上是某种镜子。
吴老师说得不错,其实不如说技术的本质就在身体,而未必要说镜子。在自己观看自己的手的时候,或者左手摸右手的时候,也发生了“镜像化”的过程,亦即自我性和他异性的综合。这种“镜像化”的交互活动,而不是“照镜子”这一具体的技术活动,是技术的原型——身体技术才是最原初的技术,而镜子只不过是最为典型地体现了这一镜像化活动的特性。
另外,我还指出,“镜子”的优先地位恐怕是实验室构建的,准确来说,这背后是视觉中心主义的西方现代文化。比如吴宁宁提到的镜子测试有一些颇具争议的结果,例如鸽子也通过了镜子测试(即能够理解镜中像是自己),反而狗这样通人性的动物都没有通过测试。这说明了什么呢?鸽子的自我意识比狗还高?我看未必。这一结论恰恰就是镜子的优先地位所致。而我的猜想是(事实上确实已经有人提出了这个质疑):镜子测试不仅与被试者的自我意识程度有关,也与其视觉的地位有关。很显然,盲人通不过镜子测试,他压根就不能照镜子,但他当然有自我意识。而猫、狗等动物有着发达的嗅觉,触觉和听觉在他们的世界中也更加重要,相对而言,鸟类的世界中视觉占有的份量要重得多。
盲人,以及猫、狗,都是能建立某种形式和某种程度的自我意识的,而自我的建构依赖于(后天的、习得的)技术性的活动,依赖于通过“镜像化”而建立的自我和世界的分离,但这镜像化未必是通过镜子这一种具体的技术。
我在讨论班上还半即兴地提出“玩具”作为“原技术”,我认为技术哲学家们对“玩具”的关注还比较少。玩玩具的活动中,人与玩具的关系既不是客观化的现成状态,但也不是技术物隐匿透明的上手状态。玩玩具并不指向某个明确的对象或目的,而是不停地在试探、摆弄,探索者事物的可能性。自我常常被延伸或投射于玩具之中,而玩具又同时显示为外部的客体。儿童之照镜子因此也是某种玩具状态:我做个鬼脸,“对面”也做个鬼脸,而在这种试探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投影。
吴宁宁提到镜子实验中揭示了孩子面对镜子的反应有不同的阶段,最初是好奇,然后构建起自我,最后又腻味厌弃。这似乎显示出镜子有某种特殊性。但事实上我们也可以去研究孩子面对其它任何一种玩具的不同反应,它也一定有不同的阶段,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孩子摆弄玩偶与婴儿遭遇玩偶时的交流形式一定是不同的。我认为,孩子的自我意识或者对外部世界的觉知,是通过玩玩具,而不只是照镜子,而建构起来的。
吴宁宁质疑“玩具”这个概念的理论地位,她指出对孩子来说恐怕并没有什么玩具。这是对的,对孩子来说,从自己的身体开始,一切可操控的东西都是玩具。玩具与“用具”的区分是成人建立起来的,但关键在于,“用具”和“艺术”等等技术领域的原初根源在哪里,它们是从什么地方出发而后被区分的?我认为技术的根源在于玩具。在对玩具的摸索中,一个又一个意义空间被开辟出来,这才有了“用具”的概念。
这就是为什么谈完身体现象学还不够,还要谈技术,因为技术所开辟出来的生活世界是多元多重的,每一个技术都开辟出一个意义空间,一个生活环境,这些世界相互交织嵌套,构成了整个丰富的生活世界。身体可以说是原初的技术,它展开人与世界的第一道界面。
我打算写一篇“玩具、镜子与艺术”之类的文章再谈一谈这一话题。这一题目是莱文森出道时的一篇文章,不过他只是从技术发展史角度很粗浅地谈了这三个阶段,而我试图从哲学角度发挥一下。
打赏 赞 分享 相关文章: 内身体意识 具身性是由现象学带来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它在分析哲学家或认知科学家那里往往变得现成化,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具身性这个概念的术语化造成的(我不喜欢这个术语,特别是它的中译),另一方面是一些学者对“身体”作了现成化的理解,注目于那副现实摆在那里的肉体,把具身性问题变成了“关于身体”的问题。 联想到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现象学家对时间的分析,必须把现象学所谈论的时间与客观度量的时间区别开来,“内时间意识”并不是 …… 说镜子(一):界面的构建 之前写过说垃圾(一)和说城市(一),这架势是系列文章,然而写完了(一)就没后文了,自己想想也是惭愧,其实说垃圾二、三的题目都想好了——“经济与金融”、“座架与缺席”,但一直就没动笔(你打我呀)…… 总之我的拖延症似乎已经到了晚期,得想办法救治了。治疗拖延症关键在于加强行动力,尽量在想到做啥的时候立马就上手做。所以,嘛,再开个(一)吧…… “镜子”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对象,之前我也经常讨论所谓 …… 沈阳—本溪会议游记(沈阳篇) 一年一度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又胜利闭幕了,今年是由东北大学主办,在9月24日到28日的沈阳和本溪召开。 在2013年的庐山会议游记中,我说道: 从2009年去南宁参加第三届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至今,我已连续参加了五届会议,除了南宁只写了个“杂叙”外,之后的海拉尔、养马岛和广州都写了完整的会议吐嘈,已成骑虎难下之局,这次也还是要写一篇,至少在我尚未毕业期间坚持这一传统吧~ 结果去年我博士毕业了,这一传 …… 艺术:技术的余地 说明:这是应邀为西五艺术中心的青年艺术家们做的一次技术哲学报告,原题目叫“玩具与艺术:技术的余地”,实际讲的时候还是以技术/艺术为主聊一聊,玩具只是捎带一提。所以现在改了一下。所谓“余地”,其实也可以说是“缺陷”,艺术作为缺陷的技术听起来有些冒犯,还是用余地听起来正面一些~缺陷总是意味着可补余的,撞墙总是意味着可回旋的,有限性、阻滞与余地、空间是同一回事。 本质上说,我聊的是“技术哲学”,而在我这 …… 安吉会议选评 不写游记了 “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转眼已经是第12届了,今年由浙江大学承办,在安吉百草原举行。 去年在西安的会议我翘了没去,今年我也没有交论文,不过还是来了,承担了两场点评,也算有一些发言。 以往每届会议我大多会发表一篇非常“毒舌”的长篇综述,把所有人的报告挨个批评一通。这个传统大概是从2010年的海拉尔会议开始的。事实上,第一次写综述是应吴老师的要求,我当时说我不会写综述呀,吴老师说,就按你平时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关于通选课小班讨论课助教的想法艺术:技术的余地 2 Comments 井琪是个大面瓜10年 ago 看了小古的博文,谢谢小古夸奖。课上,咱们关于“学习”与“艺术”的讨论,似乎对应于道德经的一段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的“为学”对应于“学习、孩子、玩具”;“为道”对应于“艺术”;“无为”对应于“不沉沦”;“无不为”对应于“回到能在,作为可能性的可能性”;“益、损”对应的“所益与所损”就是“技术、意蕴网络、沉沦性”。我3月份报告的那篇“小品文”中关于“学习”与“艺术”的相似与区别的讨论(这一讨论是高阶讨论,它蕴含着技术与艺术的关系的讨论,学习与技术的关系的讨论,本真与沉沦的关系的讨论)也大概是这个意思。小品文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74a13101019es6.html
REPLY Pingback: 随轩 » 说镜子(一):界面的构建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