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说城市(一):城市是什么? Home 随笔 技术 说城市(一):城市是什么? 技术 说城市(一):城市是什么? 2016年2月2日 城市, 工业, 现代性, 芒福德 芒福德关于城市史和城市规划的许多具体观点也许会有过时,但他对城市的本质及其意义的洞见却是绕不过去的。

芒福德从两个角度谈过城市是什么。他指出,城市是“一种贮存信息和传输信息的特殊容器”,是“社会活动的剧场”。

作为对照,我们可以看一看现代词典对城市一词的解释。如牛津词典说city就是a large and important town(一个大且重要的镇子),至于town,指的是a place with many houses, shops/stores, etc. where people live and work. It is larger than a village but smaller than a city(一个地方,有很多房子、商店等等,人们在此生活和工作。比村庄大但比城市小。)新华字典里的解释也是类似,“规模大于乡村,人口比乡村集中……”。

这些词条反映了现代人对城市的通常理解——它无非就是人们聚在一起的地方,至于人们怎么聚在一起,无非是规模和密度的问题,规模大密度高就叫城市,规模小密度低就是乡村了。但究竟人口密度多么大才称得上城市呢?似乎也没个标准。一个中国江浙地区的乡村可能比一座北欧城市人口密度高得多,这又怎么界定呢?

对“城市”这一概念的含糊不清,往深处说,其实反映了我们在整个现代化过程中的迷失状态。我们口口声声追求“现代化”,而现代化在很多时候基本等同于“城市化”,例如我们经常是以城市化的比率来界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但如果我们对“城市”一词压根就没搞清楚,那么我们所追求的“发展”究竟是什么?现代化究竟意味着什么?岂不都是暧昧不明了吗?如果说城市无非是“人口比乡村集中”,难道说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无非就是希望人类居住得越来越挤吗?

在某种意义上,现实似乎正是如此,现今许多大城市的发展似乎都只是朝向这一方向,水泥森林的居民们并没有感受到生活变得日益理想,反而要忍受的是越来越拥挤的交通,越来越严酷的竞争和越来越糟糕的环境。

现代化进程或者说城市的发展迷失了方向,变成了为了集中而集中,为了发展而发展,这正是因为人们只懂得从规模上去理解城市,而忘记了去追思城市之为城市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在芒福德的启示下,从历史和哲学上重审“城市”的来龙去脉,就是当务之急的事情了。

芒福德指出,历史学家(当然也包括一般人)通常只是从其物理外形或者说物质遗迹方面来考察城市的起源,把城市理解为那些有形的建筑物集合,这其实是本末倒置了。真正关键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见的层面,即人的生活和交往。这些建筑和区域,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舞台。“剧场”因戏剧而成为“剧场”,剧场的中心不是座椅也不是幕布,而是戏剧。

剧场当然能把人聚集起来,但本质上说,人们在理应是因为精彩和丰富的戏剧而被吸引,从而聚集起来的,华丽的舞台和舒适的座椅这些物质结构也都是为了更适合于演出而布置起来的。然而在现代大都市中,这件理所当然的事情被整个逆转了,人们只是为了聚集而聚集,舞台和座椅的设计也只是为了挤下更多的人而不再是为了演出的效果而考虑。戏剧也丧失了多样性,每一座“剧院”都千篇一律,只有规模大小的区别,但在城市文化或者说戏剧的内涵方面越来越单调雷同。

人们聚集到一起,原本是为了更充分地交流,拥有更丰富自由的生活空间。最初的城市往往以“市集”或“祭坛”之类的交流中心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人们之所以聚集,是为了互相交流。

而在现代大都市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农村更加贫乏,在农村可能一户人家好几亩地,而在城市可能半亩地上的高楼里就能住几百户人家,然而这几百户人家互相之间的交流可能比相隔几里地的两家传统农户之间的交流更少。既然如此,又何苦把这么多人集中在一起呢?

工业时代,城市的重心不再是市场或祭坛,而变成了工厂,而机械时代的工厂流水线恰恰是只需要单纯的人口聚集,而不需要人的交流的场所。在一个典型的工厂流水线中,工人们只需要像螺丝钉那样各司其职,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一言不发,就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工厂和市集、祭坛、学校、议会等等古代城市的关键场所一样,呼唤着人们的聚集,但是与它们不同的是,工厂只要求聚集本身,而不再促进交流。

所以说,人口越来越密集但交流却越来越贫乏的现代城市,是工业时代的特产。然而工业时代之后呢?当众包之类去中心化的生产模式取代了流水线模式,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取代了机械和工厂,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的轴心呢?城市又该如何发展?

那些围绕着祭坛而聚集起来的城市,在工业时代早已被边缘化了,那么被工厂流水线的逻辑城市,是否也将在信息时代被淘汰呢?

我们很难看透城市的未来,但无论如何,信息时代的城市应该要拨乱反正,扭转工业城市为聚集而聚集的悖谬趋向,让城市回归其“贮存信息和传输信息”的基本功能,以人的交流(而非单纯的聚集)为旨归。

打赏 赞 分享 相关文章: 从技术哲学出发解读媒介环境学(博士论文开题计划) “媒介环境学”(media ecology[1])是20世纪后半叶在北美兴起的,它奠基于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人物的多伦多学派,1970年尼尔·波兹曼在纽约大学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博士点。直到1998年,以纽约学派为中心创建了“媒介环境学学会”。 注意到,媒介环境学不仅是一股新兴的思潮,而且试图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制。于是,我的论文之所以以媒介环境学为研究对象,也并不限于归纳和转述相关学者的思想和论 ……​ 互联网+房地产=免费? 今年初的北上深房产“暴涨”让人绝望,感觉中国经济已经彻底放弃了软着陆的机会。我们都知道必须改革,但我真的不知道“翻盘点”在哪里。继续拖下去是可能的,参考朝鲜,但如果说真的还指望成功改革的话,不经历崩塌是不太可能的了。剩下的悬念无非是何时崩,从谁开始崩。 不是我唱衰中国,我向来认为中国的社会和经济要想迈进一个新的时代,必须经历全面的崩塌,只有全面崩塌,才有可能打破既得利益者盘根错节的桎梏,扭转种种陈 ……​ 现代垃圾的形而上学基础(博士后出站报告)之讲稿 这是我跟田松老师做的博士后出站报告,说实话做得有些用力不足,很多有意思的环节都没能深入展开,但问题本身应该还是不错的。 首先来解释一下这个题目,我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点明这一标题的意思,而且一些行文或许会引起误解,我在看到吴彤老师的评审意见之后才注意到这一缺失,所以我的现场报告就从补救性的解释开始。 我这个“现代垃圾的形而上学基础”,显然是模仿了伯特的著作《近代物理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是我科学思 ……​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如厕 这一系列暑期课程终于过半,我讲过起床和吃饭之后,进入更俗的领域,这次讲拉屎。 一、截面 这次的场景人人皆知,就是上厕所。 为什么要上厕所?——所谓人有三急,排泄可以说是人类最基本的自然需求之一,毋庸多言。但正如吃早饭的例子一样,上厕所的方式和概念也是历史性的。 另外,除了解决基本需求之外,上厕所也有一些附带的意义,比如对我们来说,上厕所往往是一整段玩手机的时间,对于上一代人来说,大概就是看报纸的时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去中心化的必由之路——谈谈比特币硬分叉,顺带说央行的数字货币过时的智慧 (《科学通史十五讲》自序) 2 Comments 十七8年 ago 很有意思。看到流水线那段话就想起“富士康的年轻人”这篇报导。在被机器利维坦践踏得粉碎的城市废墟之中,新的交往空间仍然从巨兽的爪缝中顽强地探出头来,未来信息城市的新形态或许就潜藏在这脆弱的萌芽中。

REPLY 古雴8年 ago 我之前有一篇写网瘾的 https://yilinhut.net/2012/01/06/3792.html 在中国特别沉迷网络游戏的人恰恰是他们的“现实世界”出了问题,而他们对网络的渴求恰恰提示了网络是一种解放的力量,有可能弥补被工业时代剥夺掉的东西。

REPLY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