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说镜子(一):界面的构建 Home 随笔 技术 说镜子(一):界面的构建 技术 说镜子(一):界面的构建 2016年4月9日 媒介, 技术, 斯蒂格勒, 现象学, 界面, 镜像 之前写过说垃圾(一)和说城市(一),这架势是系列文章,然而写完了(一)就没后文了,自己想想也是惭愧,其实说垃圾二、三的题目都想好了——“经济与金融”、“座架与缺席”,但一直就没动笔(你打我呀)……
总之我的拖延症似乎已经到了晚期,得想办法救治了。治疗拖延症关键在于加强行动力,尽量在想到做啥的时候立马就上手做。所以,嘛,再开个(一)吧……
“镜子”是现象学技术哲学的一个重要对象,之前我也经常讨论所谓“镜像化”的问题,我认为镜子是一种典型的技术,特别突出人通过技术与世界打交道中的“镜像化”特点。
技术哲学的研究一方面是多样化的,每一种具体的技术都能深入分析,但哲学作为哲学,毕竟还是试图揭示普遍性,所以我们在每一种具体的技术活动中发现的东西,往往也是蕴含在其它技术活动之内的。海德格尔讨论锤子和筑造,斯蒂格勒讨论电影,汉斯讨论镜子……他们都不是为了钻研这些个具体的技术物,而是面对的是作为整体的人的生存,然而他们的分析确实以不同的技术物作为典范,切入角度不同,又不能互相替代。这就好比说我们总是从各个侧面去观审一个事物,从每一个侧面其实或多或少地也都能看出其它侧面所蕴含的面相,但每个侧面又有其特出之处。技术哲学分析各种技术物也正是从各种侧面去追问人的生存,然而我们究竟要分析多少种技术,才能达到对人性的整全把握呢?在某种意义上说一种就够了,但在另一方面来说多少种都不够。
每一种技术物都各有特点,但技术哲学或媒介哲学总有某些“套路”,对任一种技术都可以有办法着手分析。我们可以说这种套路就是现象学的方法,又或者“媒介环境学”的方法,我的博士论文也是试图阐释过这种方法。其实归根结底最简单的一个入手点,就是“学习”,对于任一技术我们都可以从这样一个发问开始:“学会这一技术何以可能”。然后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追究,展开思辨性的或历史学的考察,一是反思作为一个个体是如何学会这一技术的,学会这一技术意味着什么;二是追溯作为群体的社会共同体是如何学会这一技术的,这一技术的发明和传播对于相应的人类社会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稍微谈一下镜子,我们当然也可以从这一问题开始:学会照镜子何以可能?学会照镜子意味着什么?
学得会照镜子经常被用来判断一种动物是否具有“自我意识”。当然关于这一“自我意识判决实验”,我早就谈过,它是一个视觉中心主义的标准,对于大多数更倚重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动物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
学会照镜子为什么关乎自我意识呢?因为“学会”并不只是意味着对镜子这一技术器物有充分的认识,更意味着对自我有所认识。事实上每一种技术之学会都同时关乎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在某种意义上不妨说,所谓学会某一技术,就是在相应的技术活动中构建了自我与世界的边界(“界面”)。
在电脑屏幕出现之前,镜子大概是最典型的一种“界面”了,但这种界面又尤为突出,因为“我”同时出现在镜面的两边。在镜面之外的是“在世界之中”的我,而在镜面之内的则是作为世界的一部分的我。一边是作为主体的,正在看着的我,而另一边是作为客体的、被看的我,这两个“我”被镜面严格地区分开来,同时又紧密联系起来,以至于我可以通过镜面的反馈即时调整自己。
不会照镜子并不是不会“看镜子”,而是不会“看自己”。在某种意义上其它技术也是类似——会用锤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会“锤自己”。一个不会用锤子的顽童拿着一把锤子,并不是不会“锤”东西,相反,他可能乱锤一气,在随手挥舞中锤坏各种“客体”。但他只会锤坏“东西”,却不懂在这些对象中把握“自己”。例如,这是我的目标、这是我的工作、这是我想要修好的椅子,这是我想要砸碎的核桃……
就好比会照镜子意味着在镜子对面发现“我的……”(我的手/我的脸/我的动作),只有当我可以在锤打活动的对象中把握到“我的……”时,我才学会了锤子。
第一话差不多就先说这些,第二话的主题在我开始写(一)之前就想好了:“颠倒?身体与文字”。简单预告一下:镜中世界看起来和正常的世界几乎一样,什么时候让人感觉“异常”呢?其实主要只有两种情形,一是身体的左右颠倒,二是文字的颠倒。这两种“颠倒”现象何以可能呢?
打赏 赞 分享 相关文章: 玩具、镜子与艺术(讨论班感想和预告) 今天的讨论班除了原定的哲然报告之外,井琪又自告奋勇做了一个报告,评论吴宁宁“汉森的镜子”。由于我也在庐山会议游记中就吴宁宁的研究做了一些发挥,所以我也把我的发挥一并放到讨论班去讨论了。 井琪的讨论越来越有进步,我以前总批评他黑话太多,但已经逐渐地改观不少,这次我批评他把“汉森的镜子”讲得过于玄了,这是针对具体观点而言的,就整体的文风来说还是流畅了不少的~ 吴宁宁的立场则比我想象得更保守一些,她仍然 …… 电影哲学,而不是关于电影的哲学——读《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 从抢劫犯到蓬皮杜总监,富有传奇色彩的贝尔纳·斯蒂格勒也是德里达之后当今法国哲学界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他的代表作《技术与哲学》一至三卷都已经由译林出版社引进国内。 这第三卷虽然写于前两卷之后,但也可以独立拿来阅读,作者也提到:在某种意义上,这一卷可堪用作前两卷的“最佳引言”。 和前两卷的副标题(爱比米修斯的过失、迷失方向)相比,新近出版的第三卷副标题(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看起来更具体一些,至少 …… 广州会议之游记 在广州得了感冒,回来后休养了好几天,写游记的任务也就延误了好几天,12月8日才开始写…… 首先感慨一下:时光荏苒,恍惚间一年一度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已经办了六届了,这也是我参加的第四届大会,南宁会议我是作为硕士生参加的,转眼间竟然快博士毕业了。至于这“吾爱吾师”之会议吐嘈也已经是第三篇了. 前两篇游记都以批评为主,许多地方简直是目无尊长,不知天高地厚的架势,但事后不仅得到了大多数老师的宽容,而且还 …… 沈阳—本溪会议游记(沈阳篇) 一年一度的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又胜利闭幕了,今年是由东北大学主办,在9月24日到28日的沈阳和本溪召开。 在2013年的庐山会议游记中,我说道: 从2009年去南宁参加第三届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至今,我已连续参加了五届会议,除了南宁只写了个“杂叙”外,之后的海拉尔、养马岛和广州都写了完整的会议吐嘈,已成骑虎难下之局,这次也还是要写一篇,至少在我尚未毕业期间坚持这一传统吧~ 结果去年我博士毕业了,这一传 …… 刀真的要飞起来切人了:人工智能与技术意向性问题 这是接着上一篇文章的补充。我本想把“技术意向性“作为这篇文章的核心概念,最后知难而退地放弃了,但毕竟酝酿了许久,总还是想说上几句想法。 7年前在南宁我第一次参加现象学科技哲学会议,当时有一个环节印象很深,我在当年的记录里也写到了: 吴老师谈论“技术中的意向性结构”,而靳老师不同意这样使用术语,他认为只有人才有意向性,而一把刀不会“自己飞起来切人”,因此只能说它体现了人的意向性,而不能说它本身拥有意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互联网+房地产=免费?技术的自我实现(提纲)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