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世界的“图层”——说说Pokemon GO与AR Home 随笔 技术 世界的“图层”——说说Pokemon GO与AR 技术, 时评 世界的“图层”——说说Pokemon GO与AR 2016年7月12日 AR, VR, 增强现实, 手机, 技术, 未来, 游戏 最近Pokemon GO这一款手机游戏风靡全球(中国一般不包括在全球之内),值得注意,这应该是一款标志性的游戏,是AR(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的一次经典的应用,从这个游戏里可以看到未来世界的可能形象。虽然现在来说游戏的效果很粗糙,但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不难想象(想象力匮乏的人可以随便找一下Pokemon GO的宣传片,比如这里)。

技术哲学的研究者值得关注这些案例,这些案例不仅能够帮我们预见未来,更能够帮我们理解过去的技术史。

哲学家讨论新技术,往往偏爱考虑理想情形,比如谈人工智能,就喜欢谈机器人能不能有智慧,能不能有意识,谈VR(虚拟现实)技术,就喜欢谈完全的沉浸有没有可能。但实际的技术发展从来都是渐进式的,事实上当哲学家从极端情形出发说出一句又一句“不可能”的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早就在一步一步地发展着,VR技术也在一步一步地发展着。

AR技术的一个典型载体是Google眼镜——戴上眼镜,你看着的仍是原本的现实世界,但是眼镜为你增加了一层。这一层中可以为你提供许多额外的元素,比如把路线图叠加到你脚下的马路上,比如把你面前这家餐馆或这个路人的相关信息显示在它们旁边。Pokemon GO更是降低了技术门槛,用最普通的智能手机就可以玩这款游戏,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和收复小精灵,可以带着自己的皮卡丘去“道馆”挑战,可以向朋友们炫耀或交换自己的小精灵,等等。

这不是一个人宅在家里蹲在电脑前玩的游戏,而是一款强社交游戏,在不久的将来也许我们的世界就会变成这样:没人都戴着AR眼镜出门,你可以看到朋友肩上蹲着的皮卡丘,可以看到在你头顶盘旋着的喷火龙,可以看到路边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其实是一个补给站或道馆,看到野生的小精灵在绿化带中玩耍,可以看到几百个人组队在广场中围攻大Boss……

戴上眼镜你才能看到这些,而不戴眼镜的人,就只能看到一群疯子对着空地手舞足蹈,说着一些你似懂非懂的话,进行着某种神秘的仪式。

那么这些小精灵是现实的吗?这个疯狂的世界是现实的吗?

恰如AR其名,这些小精灵不但现实,而且“更现实”,是增强版的现实。

物理主义者相信只有原子和电子之类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但其实这种由原子、电子构成的物理学世界,也是某个版本的“增强现实”,我们需要借助一定的科学理论,通过一定的仪器设备,才可以看到世界的这一作为原子世界的面相。而我们现在需要了解一定的背景知识,再借助AR眼镜,才能看到的小精灵的世界,也是另一种增强的面相罢了。

每一种技术,都给现实世界提供了一层“增强”,借用PS的术语来比喻,不妨说是增加了一个“图层”。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整个现实世界,并不是其中的某一个图层,而是依次加载了各个图层之后的叠加。图层与图层之间有时互相遮盖,有时互相衬托。

学会一种技术,就意味着你的世界增加了一层维度,同样看到一枚钉子,会用锤子的人和不知道锤子的人眼中,呈现出来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懂得一定的交通规则,或者懂得开车的人眼中,马路上的各种线条都是富有意义的,而一个原始部落的人进了城,恐怕就眼花缭乱,找不到路了,反而在丛林之中,他们能够轻易辨识的各种动物痕迹,城市人是完全看不到的。

在电子技术之前,文字可以说是一次关键的“增强”。设想一个不知文字为何物的人眼中的现代城市生活,在他眼中路边的招牌和告示没有什么意义,名片和菜单之类的东西也不过是一些奇怪的薄片。

那么他们当然很难理解,为什么两个人刚认识就要交换一张小薄片,然后就能知道对方的来历了;他们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不需要对话,在薄片上点几下就能够获得想要的菜肴;他们更不能理解一群人为什么围在所谓的告示旁边指指点点。这是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少了一层意义的维度。

当然你很容易发现这种情况与Pokemon GO的世界不太一样,因为文盲虽然不懂文字,但我们相信他们还是看到了和我们看到的“同样”的东西,只是他们不懂得怎样从这些线条中辨识出意义罢了,而我们如果不用AR设备,根本看不到那些“小精灵”。但这其实不重要,我们也看不到红外线,看不到电磁波,是不是能用肉眼不借助仪器直接看到,本来就不是判断现实与否的标准。

无论如何,由AR技术增强的世界至少和文字的世界一样现实,或者说文字本身也是一种AR。文字之VR大概就是你完全沉浸在一部书之中,而文字之AR就是这个充满了路牌、招牌、广告牌、名片、菜单、告示牌的世界。

打赏 赞 分享 相关文章: 增强现实还是增强理性?通信技术的多重理想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 (2022-08-10 第4版 综合 标题为《增强现实不一定等于增强理性》),公众号版本标题又改为《全息传送、人机共生?通信技术:没有最好,也谈不上更好》。 最近,西安大略大学的学生们借助微软的Hololens实现了全球首次“国际全息传送”。在西安大略大学发出的新闻稿中,开篇就提到了《星球大战》和《星际迷航》的科幻场景,远在另一个星球的人也可以以全息影像的形态莅 ……​ 谈VR(一)“沉迷”的意义 我们的读书会已经好几周没读书了,除了暂停之外,已经有两周变成游戏活动了,再这么下去读书会要变成游戏会了…… 上周我终于把VR布置好了,读书会只来了3个小伙伴,就正好变成VR体验活动了。 当然我们玩游戏不光是娱乐消遣,也是技术史和技术哲学的必要实践,这可不是敷衍或玩笑。我理直气壮地申请用我的技术史科研经费来购买VR设备,也一定会确实产出相关的研究文本。关于游戏的意义,我接下来准备写一系列文章讨论,至 ……​ AR眼镜与“缸中之脑” 我的博士生姚禹最近在讨论班做了报告,讨论了从现象学角度对普特南“缸中之脑”思想实验的重构。题目是他自己选的,我感觉可以做,但对他实际做出来的东西我很不满意。我的批评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在这里简单记一下我对“缸中之脑”的理解。 首先普特南之所以提“缸中之脑”这个思想实验,绝对不是为了重新提出一套“外部世界怀疑论”,在怀疑论的意义上,缸中之脑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我认为康德的“物自身”就足以回应一般意义 ……​ 谈VR(三)若干VR游戏体验及“声觉—触觉空间” 前些天和学生吃饭聊论文,又谈起虚拟现实相关问题,想起类似“系列”文章我一般都写到(一)或者(二)就暂停了,着实惭愧,于是在这里续上一篇。 之前写到谈VR(二),之后其实还有三篇和VR有关的,谈背板——Beat Saber现象学、AR眼镜与“缸中之脑”、VR能拯救沉迷于手机的我们吗?,但前两篇是以哲学问题为主,最后一篇是谈VR(一)的改写,所以现在这篇接着算成(三)是最合适的。 (二)中我们已经对V ……​ 老年大学不教打游戏吗? 今年春节,我和爱人照例回家陪伴父母,今年比较特别,一方面我们去年终于办完了婚礼(法律上早结了,但仪式上刚办完),让父母们卸下了心事,另一方面他们也正好接连进入退休生活了。 我爸妈名义上早退休了,但实际一直都还在经营自己的门面,去年他们终于把店面租出去,自己放手享福了。岳父退了二线,岳母也刚刚退休,都在走进退休生活。 我爸妈比较想得开,说趁跑得动先全世界旅游一番,转眼间美欧日韩都去遍了。但旅游之外,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我们”的杂志,“共同”的青春——《共青苑》纪念稿“过渡”之作——《过时的智慧》(后记、目录及部分图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