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随轩 随轩 古雴的哲学茶馆 首页 WEB3 专栏 研究 随笔 教学 读书 记录 SEARCH 在什么“时候”需要“看时间”? Home 随笔 技术 在什么“时候”需要“看时间”? 技术 在什么“时候”需要“看时间”? 2018年4月30日 工业革命, 技术, 时间, 机械, 钟表 这篇短文是在我《技术通史》课程的第五讲中的一些片段,整个讲义还没有整理出来,但今天有个摄制正好要讲到相关的话题,所以先抽取出来随手写几段。
钟是什么?它是一种,或者说一类技术器物,作为一种技术物当然它有特定的功能,那么,钟是用来干什么的?
答案似乎很简单:钟是用来“看时间”的。
但细一琢磨,这个“看时间”的动作很神奇,首先“时间”这种抽象的东西,是可以用眼睛“看”到的。然后,这门技术是有用的,那就是说,我们“需要”看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这种“看时间”的需要是哪里来的?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究竟在什么时候,需要看时间?
显然我们并不是每时每刻盯着钟表不停地看时间,我们总是在某些“时机”去看时间。这就是说,在我们看到钟表上的“时间”之前,我们就对“时候、时机”有所把握了。
这句“何时看时间”中的两个“时”是什么关系呢?我想说,它们既相通,又不同。前一个“时”更源始,或者说更混杂,它是我们生活中在各式各样的行动和场景中遭遇到的,而后一个“时”则是由钟表这一种特定的技术物呈现给我们的。
在钟表已经司空见惯,已经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世界的每个角落之后,这两个“时”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了,甚至它反过来塑造着我们对前一种“时”的理解。但是在钟表还是一种新奇技术的时代,它的出现和流行,其实是对“时间”观念的一次冲击,一种侵蚀。
我们要回到14世纪的欧洲,最早的机械钟在中世纪的修道院出现了。当然古代就有各式各样的计时工具,但机械钟带来了全新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它让我们能够“看时间”。古代的“钟”指的是鸣钟,是通过听觉来报时的,西方修道院更早也是依靠打铃。日晷当然也是拿眼睛来看的,但本质上其实还是在看日头,日晷可以说是让我们更精确地“看日头”的技术。而机械钟一方面脱离日月星辰,似乎可以自动运转,因此它给出的“时间”仿佛也是某种脱离一切语境的独立之物;另一方面机械钟给出了视觉的时间,让我们去看,去读。
为什么最早的机械钟在修道院里流行起来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只有修道士才需要“看时间”。农夫和市民不需要看时间,他们只需要看日头、听打更,他们所需要的时间都是语境化的。所以我们发现西洋钟传入中国的时候也没有被当作一个实用的工具,而是更多被当作有趣的玩物、工艺品而被需求着,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西洋钟都是用来赏玩的,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并不需要“看时间”。
只有修道士需要“看时间”,因为他们建立了一种超越现实生活之外的纪律,他们需要遵循上帝的节奏,而不是任何现实事物的节奏,不是在“日出”或“午后”祷告,而是在“祷告的时间祷告”,所以他们对“报时”的严格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超过了其它世俗生活方式的要求,机械钟对他们而言才是有用的。
很多革命性的新技术,并不是解决了某些需求,而是塑造或生产着新的需求;并不是满足了某些生活方式,而是塑造着新的生活方式。机械钟就是典型的例子,它推动着“看时间”的需求,重塑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直到工业革命之后,“看时间”不再只是修道士等少数人群的需求,而开始成为所有人的需要。所以技术史家芒福德讲,工业时代的关键机器与其说是蒸汽机,不如说是时钟。
在今天,机械钟逐渐退隐了,我们生活节奏的最新支配者是手机,而手机的屏幕上最显眼的往往还是“时间”。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仿佛能够越来越精确和自主地控制时间,我们能够把闹钟定到7点59分或8点01分,仿佛控制权很强了,但9点上班可是身不由己啊。我们的技术越来越精细地控制着时间,而我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深地被技术所主宰。
打赏 赞 分享 相关文章: 关于科学通史期末大题:“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 这次鉴于大幅提高了平时的任务,期末考试相对容易一些,除了传统的名词解释(增加到14道)之外只有一道论述题,论述题折算成总分相当于12分,大致算是第四次小论文了。 二、论述题(30分),征引要规范(如果征引的话),不得抄袭。 为什么说“工业时代的关键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芒福德语)? 这最后的小论文也是要求征引规范的,不过毕竟是当堂开卷考试,也不宜演变为“拼书”的较量。这道题目出得还是比较好的, …… 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床 第一周的课程之前只写了一半,事实上当时前半节课是导论部分,而后半节课讲了第一个案例分析,在这里继续补写。至于第二周的课程,原定4位同学讲半节课,我讲半节课,结果同学们参与感过强,时间也没有严格控制(因为是第一次,我有意不强行控制),所以3位同学的报告连带讨论就用满了两个钟头,所以我准备的内容留到下周再讲。 第一个例子是“起床”,事实上只截取被闹钟吵醒这一个环节。 一、截面 今天早上被闹钟叫醒。 对 …… 为什么说创新是一个经济学问题——科技史视域下的创新概念解析 这篇是清华校内的约稿,副标题是建议主题,主标题是我定的。发表时略有删减(主要是删了几个例子,无关大局),一些语句加了着重号(我搬回来了) 我们现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似乎无所不在,所有人都崇尚创新、追求创新。 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行业、企业的层面,“创新”确实是非常重要事情,也确实值得万众关注。但正因为此,我们更需要仔细追究“创新”这一概念的意义,避免“创新”沦为一种口号,成为互相吹 …… 事先做好——纳皮尔的算筹和对数的共同逻辑 仍然是写给科博馆的,器象 | 事先做好——纳皮尔的算筹和对数的共同逻辑。 约翰•纳皮尔(John Napier,1550-1617)出生于苏格兰的名门望族,他继承了家族的财富,经营着自己的城堡和庄园。他以研究的态度来打理他的土地,对肥料等问题做了实验和分析。他也是一个虔诚的新教徒,为了反击天主教,他积极介入当时的宗教争论,并撰写了颇有影响的神学著作。他也是一个巫师,他精心喂养了通灵的黑公鸡,并且出 …… 创新的代价:技术史的另一种启发作用——《技术陷阱》书评 本文发表于《中国科学报》(2022-01-21 第3版 读书),题目改成了“另一重启发:从技术史中看见小人物的苦难”;在他们公众号也发了,题目是“这回谈谈,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苦难!”,在这里转帖。 我在清华开设技术通史课程,近几年也做了不少次面向公众的技术史专题讲座。这类课程或讲座经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你讲的历史对我们有什么指导作用吗?特别是有信息技术背景的听众,他们更爱谈的是所谓“第四次工业革 …… Author: 胡翌霖 胡翌霖,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本站文章在未注明转载的情况下均为我的原创文章。原则上允许任何媒体引用和转载,但必须注明作者并标注出处(原文链接),详情参考版权说明。本站为非营利性个人网站。 View all posts by 胡翌霖 → 科学史作为自然保护区——一种达尔文主义的科学观谈VR(一)“沉迷”的意义 5 Comments 姚三胖5年 ago 或许再过二三十年,随着赛博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时钟可以内置到人类的身体中去和先天的生物钟相互结合,未来人类或许可以像某些动植物一样可以轻易地控制自身的时间感知。武侠小说中常有江湖高手掌握名为“掐心思点儿”(比如鬼吹灯的鹧鸪哨)的高级技能,没准儿在未来人人都能实现。不过,那时候的社会方式想来很可怕了。
REPLY 十七5年 ago 中国人学会看时间也挺快的,红楼梦里面机械钟似乎已经成为实用工具,显著改变了贾府上下的时间观念和生活方式。普通人如刘姥姥只会被自鸣钟吓得眨眼,不知道这玩意有什么用,可是贾府的下人听到钟响就跑起来预备摆饭。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对府里下人说:“素日跟我的人,隨身自有鐘錶,不論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時辰。橫豎你們上房裡也有時辰鐘。卯正二刻我來點卯,巳正吃早飯,凡有領牌回事的,只在午初刻。” 人人都能看到并遵从机械钟表的报时,寻常起居也精准到“刻”,似乎已是宁荣两府的常态。
说不定可以做一个明清之际西来器物的技术哲学研究,看看机械钟、透视绘画、玻璃镜等技术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重塑了当时中国上流社会的时间、空间、自我等观念,以及后来清末中国能够相当快地吸收工业革命的成果是否跟这些观念上的预备有关系。
REPLY 刘任翔5年 ago 师兄好!
最近在看的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世界、有限性、孤独性》中有几十页是对“无聊”的现象学分析,具体讨论了在火车站等车和参加晚宴两种场景下的时间经验。我觉得它们是对你列举的情景的补充,尤其是揭示出钟表时间之所以能够流动是因为此在无法时时处于本真的Augenblick(中文忘了,英文moment of vision)之中,而只能“放任”其流动。有空可以一读 🙂
REPLY StevenLom5年 ago 这和上段说修道士需要“看时间”才导致机械钟在修道院流行不是矛盾的吗?这样就并没有证明是机械钟本身塑造了新的需求啊?从这篇文章里我反而读出的是修道士的需求的“扩大化”才导致“看时间”成为所有人的需求的,机械钟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角色。
REPLY 古雴5年 ago 我关注的不是机械钟从无到有发明出来这个节点,而是它成为革命性的新技术流行起来的过程。任何技术被发明出来当然是满足某种特定需求的,比如印刷术最初用来传播圣经,计算机最初用来计算导弹轨迹,互联网最初也是为了满足军事通讯需求……但关键在于,这些技术最后的发展都远远不是局限于它最初所满足的那部分需求。新的需求是创造出来的。好比你所说,修道士需求的“扩大化”,印刷术只是“中介”。我愿意说“催化剂”的作用,我在谈论印刷机的意义时就讨论过https://yilinhut.net/2015/04/23/5355.html ,正是因为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技术的意义经常被忽略,觉得它只是加速而已,不影响最终产物。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催化剂,某些“反应”可能永远都不会发生。所有人的需求可以被修道士扩大化而感染,但也可能被其它别的生活方式扩大化,为什么恰恰是修道士的生活节奏成为新的主流,这里头机械钟的角色就是举足轻重的。
REPLY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Comment
Name*
Email*
Website
Save my name, email, and site URL in my browser for next time I post a comment.
订阅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填写Email地址订阅本站更新 *
xu发表在2023年“媒介史与媒介哲学”考卷评讲 2023年7月11日 能认识胡老师真好,书单收了。谢谢胡老师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3日 看到有人评论说我用哲学讨论经济学,不够实…
胡翌霖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1日 应该是一个欢迎页面,不知为何没有显示,但…
zhanghaitao发表在长生:超人类主义与Web3的内在关联 2023年6月20日 收到了验证邮件,但点播“Click he…
胡翌霖发表在比特币:留给穷学生的时间不多了? 2023年6月20日 哈哈…后来全忘了这事了。。现在也没心思写…
首页|WEB3|专栏|研究|随笔|教学|读书|记录Back to Top©2023 随轩Powered by Fluida & WordPress.